张立勇:人民有尊严,法官才有尊严——转型时代改革者之二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大业,与一大批改革者的贡献密不可分。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首倡“大包干”的18位农民,到带领华西村农民奔小康的吴仁宝;从大胆改革企业管理机制的张兴让,到“中国制造”的形象代表张瑞敏……可以说,30多年来,正是由于各领域、各层次不断涌现深具非凡勇气的改革者,敢于突破思想禁锢、体制约束,筚路蓝缕,上下求索,才催生出中国改革开放震撼人心、波澜壮阔的景象。中国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强盛国力、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拜改革所赐,而那些改革的先行者、弄潮儿,在其中功不可没。
如今,改革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对于一个正在建设现代文明、走在转型路上的国家来说,改革没有停顿,也不能停顿。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一系列大政方针已经出台,都需要改革拓路推进;消弭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内一系列现实难题,同样需要改革披荆斩棘。改革在路上,改革必须向纵深推进,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今天,她更加强烈地呼唤着那些有担当、有情怀、有智慧的改革者!
也许改革确实有一定的风险,也许现在的改革环境确实比较复杂,也许改革者可能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但是,不改革或者延迟改革,不仅会耽误发展,还可能使得以往改革开放的成果大打折扣。这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容回避的挑战,而回应这挑战,让我们看到的,正是改革者的价值和光辉所在。(《半月谈》2011年第4期)
半月谈记者 刘雅鸣 李亚楠
见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是在春节长假后的第三天晚上,他刚风尘仆仆从平顶山调研回来。年初,平顶山刚刚发生了引发舆论哗然的时建锋骗免巨额通行费而被判无期徒刑一案。
张立勇连续4年在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主持召开全省法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今年2月9日,他再敲廉政警钟,宣布从即日起设立法官违法违纪举报网站;开设清风茶室,由省高院纪检组、监察室定期或不定期地把那些有违法违纪问题苗头、司法纪律作风散漫的法官请来进行提醒谈话。
第二天一早,他就带领包括两名副院长在内的5位院级领导及8位中层干部去了平顶山。“为的就是全面总结时建锋一案的教训,检讨存在的问题,引以为戒。一个案件,暴露出了法官队伍素质、法治理念、法院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突出问题。”张立勇坦言。
尽管春节前一直忙于开省里两会,但这个案子一直放在他心上,“一旦检察院再起诉过来,审理要完全开放,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共同参与,甚至可以采取庭审网络直播、电视直播等方式”。
“质疑是个好东西”
自2008年1月就职河南高院院长以来,张立勇所大力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几乎无例外地都在社会上形成了叫好与质疑并存的情形。对此,张立勇直言:质疑是个好东西,质疑本来就是民主的表现形式。
他认为,受到质疑说明我们的改革是有意义的,说明我们的举措得到了大家的关注。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非常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几年河南法院工作的进步和影响扩大,就是在各方的评说和争议声中实现的。
“争议还能够让我们更加准确地看到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张立勇表示,“我们衡量这些问题的标准,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结合。如果人民群众认可,我们就力推;如果人民群众否认,我们就改正。说到底,这是一个司法理念的问题。”
重彰70多年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启动全省法院集中大接访,推出社会法庭和“调解年”,建立人民陪审团、法律文书全部上网等均引发了法学专家和群众的热议。
延安时期的高等法院院长马锡五,通过巡回审理、田间开庭等便利诉讼程序,让司法干部与群众共同断案,产生了以其名命名的审判模式。
70多年后,这一方式再度被张立勇力推。有专家批评,这种做法是开历史倒车,是法治建设的倒退,“把过去年代土里土气的、不规范的东西搬到现代社会来实行,是走回头路,甚至是一种愚昧”。
对此论调,张立勇很不以为然:我们弘扬的主要是像马锡五那样的一种精神和作风,也就是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办案的精神和作风,而不是纯粹地非要审案到田间地头的那种形式上的东西。对“法官就是要高高在上,坐堂问案敲法槌,在司法审判中不能搞群众路线”的说法,张立勇坚决反对。“人民法院就是要走人民路线”,这是他的核心理念。
对去年发生在河南商丘的赵作海案件的处理,也引来一些人质疑。特别是对张立勇亲自到赵作海家里鞠躬道歉,一些法院系统的人士认为“做过了”,理由是给过赔偿、宣告无罪就行了,一个堂堂大法官、法院院长没必要再去鞠躬,代表国家法律的大法官应该是很有尊严和威严的。
“赵作海作为一个无辜公民被关押11年,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祸及三代,每天还要不断检讨本不存在的罪行。如果我们去鞠躬能够补偿人家的损失,让我鞠100个躬也没关系。”
最新的质疑则来自对“天价高速收费案件”的介入,特别是对平顶山中院法官的问责。有法律界人士认为,上下级法院不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上级法院无权插手下级法院的人事和管理,无权直接撤销或改变下级法院的判决结果。
“在这个事情已经造成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作为上级法院还要漠然置之、坐视不理,难道这样就是对的吗?”张立勇回应,按照法律规定,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有监督指导职责,包括执行法律的监督以及对法官、法院有错必纠原则的监督等。在中院不能及时纠正自己判决错误的情况下,上级法院有责任进行监督。
他对记者说,法院系统内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法院不能有错必纠,还常引用美国辛普森案件为例。这肯定不行,错了一定要勇于面对,要坦诚,要担当,不然就不是对人民负责的司法机关。
在将赵作海案相关的5月9日定为“错案警示日”的同时,为严防冤案错案的再度发生,河南法院系统启动了无罪推定等16项制度建设,依据“疑罪从无”的审判原则,73名长期被羁押的被告人被依法宣告无罪。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
年初召开的河南省两会上,张立勇代表高院所作的报告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广泛共鸣:“人民有尊严,法官才有尊严。”
这句话,实际上一直在牵动着这位大法官的视线。晚上外出散步,看到打官司没钱住店蜷缩在立交桥下过夜的贫困农民,他提出由高院帮助解决这些人的食宿,给他们一定补助;开展集中处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活动时,他把农民工代表请到法院食堂一起吃饭;看到屡屡发生的矿难,黑心矿主视矿工生命如草芥,他无法容忍,提出依法严厉打击要在法槌下真正体现。
这一切都来自于张立勇一种朴素的思想:我是渔民的儿子,理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平正义的渴望。他说,上大学前,我出海捕鱼,往往要在海上漂泊20多天,多次经历生与死的考验。每次平安归来,我总要沿着海边跑上两圈,为的是寻求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如果不是1977年赶上高考改革,走进大学,现在我可能也是一个渔民或者农民工。
“老百姓来打官司,给他们解决食宿,有些人就说这不是我们该管的事情,是作秀。但群众高兴,帮助贫困百姓解决了实际困难,这有啥不应该做的?”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是有温度的。”张立勇因此在法院系统内时常告诫,“要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办案,用善良、怜悯之心向百姓传递法律的温暖,寻找法理和情理的结合点。”
去年发生的河南新华四矿“9•8矿难”,黑心矿主利欲熏心引发惨祸。法院在审理此案时,在全国首次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量刑,判处两名矿主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一名矿长无期徒刑,并追缴全部违法所得。让黑心煤矿“死不起人”的呼吁在这次司法实践中切实体现,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法律精神就是为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取利益,如果损害了人民利益,肯定是违背了基本的法律精神。”在法院院长的岗位上,张立勇追求的是法律与社会效果的完美结合。
半辈子从事党政工作、当过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张立勇,还是被一些人习惯性地挂上党政官员的符号,但他现在更认可的是一个“草根法官”的角色,“我就是从草根里成长起来的,当一个人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时,我觉得他应该回过头看看,看看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才能把准前行的方向”。
“让人民有尊严是人民法院的历史担当。人民有尊严,法官才有尊严;人民有幸福,法官才有幸福。”在向省人大代表所作的报告中,张立勇这几句发自肺腑的话语,获得了热烈掌声。
“勇于自我揭短、自曝家丑,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社会关注法院系统存在的腐败问题。在外面的时候,不理解为什么系统内部的人老是自我感觉良好;进来以后,发现法院内部比较护短,家丑不外扬。张立勇在全院开会时说过这样一句难听话:就像驴粪蛋,把自己包起来,外面亮闪闪,里面就是一包草,老百姓是很有意见的。他响亮地提出“我们不当‘鸵鸟’,一定要勇于自我揭短、自曝家丑,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不护短”成了内部人对自己院长的一致看法。有材料显示,3年来,河南省法院系统共查处违法违纪干警410人,追究刑事责任18人,受党政纪处分392人。其中,2010年查处违法违纪干警188人,查处人数居全国法院首位。
对自己行事风格的一些争议,张立勇也很坦然:“我属于典型的山东人性格,做事说话都是直来直去,不会拐弯抹角。”
河南高院报告在省两会上获得高票通过;推行“马锡五审判方式”两年后,最高人民法院进行了推广;法律文书上网推行一年后,全国高院系统开始推行……令张立勇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率先采取的一些举措,越来越被社会和系统内认可乃至效仿。
“河南法院的改革尝试,尽管经历很多坎坷,但总体上是被更多的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所接受、认可和支持的,因而从来没觉得有什么孤单,也从来没有觉得给自己惹了麻烦,也从来没有觉得消极丧气。”
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质疑和争议,但大家对张立勇身上彰显的改革精神还是给予了共同的肯定。在逐一盘点了张立勇的诸多解放思想之举后,郑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沈开举说,这是一个干事的人,有思路,有工作激情。当前司法领域面临的问题很多,百姓反应强烈,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张立勇一班人不回避、不粉饰,而是迎难而上,通过不断改革化解、破解矛盾和问题。在深化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切中时弊的举措,更需要这种改革的勇气和干事的精神。